皮球文章网

手机版

广西大旱,桂中治旱工程如何发挥关键作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12:17:00    

春末的桂中大地,高温持续、旱情叠加。然而,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的广袤田野上,汩汩清流正通过纵横交错的渠道涌入农田,甘蔗挺立、秧苗青翠,一派生机盎然。

这背后,是国务院部署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工程(以下简称“桂中治旱工程”)在持续发力。作为广西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该工程自2023年全线通水以来,不仅破解了桂中地区“十年九旱”的历史困局,更在当下严峻旱情中成为保障农业灌溉、城乡用水的“生命动脉”,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工程北干渠罗塘村明渠段灌溉旱改水项目

工程助力织就灌溉“大动脉”

桂中治旱工程总投资56.7亿元,设计灌溉面积128万亩,覆盖来宾市兴宾区、忻城县、合山市及南宁市宾阳县4个县(区)25个乡镇,惠及150万人口。工程以乐滩水库为水源,通过总长594公里的骨干渠系,构建起“干渠为脉、支渠成网”的灌溉体系,将红水河的丰沛水源输送至田间地头,彻底终结了桂中旱区“靠天吃饭”的历史。

2023年初,工程实现全线通水,汩汩清流沿着银链般的渠道奔涌向前,纵横交错的灌溉网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田间,甘蔗挺立如林,稻浪翻涌似海,稳定的供水使当地现代农业产业得到发展,农户的脸上也多了笑颜。

2024年11月以来,西江流域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少六成,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少,广西等部分地区农村饮水和春耕灌溉用水受到影响。2025年旱情加剧以来,来宾市桂中治旱乐滩建管局制定详细水资源调度方案,根据降雨量启动应急抗旱橙色预警,实施水库联调、错峰调度供水。2025年一季度,累计供水量达1.72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08万亩,其中水稻37万亩、甘蔗65万亩、其他作物6万亩,满足春耕灌溉需求。桂中治旱乐滩建管局局长罗胜奇表示:“工程渠道形成‘水网’,连通了桂中的土地与产业,让旱原变沃野、瘠土生黄金。”

精准调度“解渴”春耕

今年春季,广西遭遇持续少雨天气,来宾多地农田面临干旱威胁。桂中治旱工程迅速启动抗旱应急机制,落实“基地+泵站+渠道”管理模式,将594公里渠道划分为8个灌片,以11个泵站为核心,24小时监控调度,确保水位稳定、供水高效。在兴宾区寺山镇陈王村委炉塘村,村民小组长韦世作感慨:“今年旱情比往年严重,多亏有桂中治旱乐滩灌区的水源,现在渠道里清水不断,800多亩水田和2000亩甘蔗全‘喝’上了救命水!

工程歌朗高岭分支渠灌溉寺山镇炉塘村水稻田

科技手段的融入进一步提升了抗旱效能。迁江镇阮围村“双高”甘蔗基地内,滴灌水肥一体化设备将桂中治旱的“源头活水”精准输送至每一株甘蔗根部,滴灌喷头均匀喷洒出水雾,仿佛为土地披上一层“液态丝绸”。“以前一遇到干旱,心里就发慌,甘蔗收成没保障。现在好了,桂中治旱工程水渠的水量非常充足、稳定,加上滴灌水肥一体化设备,开春种下的甘蔗已经有40-50厘米了,长势很好!”种植户谭苏红兴奋地说。目前已有1500多亩“双高”基地安装了滴灌水肥一体化设备,许多群众也正在陆续安装滴灌设备,水肥一体化技术成为抗旱保苗的“利器”。

水兴百业旺,润泽民生与生态

农业提质增效,“双季稻”扩面,糖业“甜蜜升级”。桂中治旱工程通水后,灌区内37万亩农田春耕播种平均比灌区外提前20,双季稻、秋播冬种得到充足保障,农田利用率提升约20%。在兴宾区大湾镇,连片水田波光粼粼,农机穿梭作业,“清明前插秧、一年两季稻”成为现实,每亩地能增收300-400元。糖业亦迎来“甜蜜跃升”,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至10万亩,亩产稳定在6.5-8吨,扛起守好国家“糖罐子”的发展重任。

工程上雷泵站提水灌溉合山片区水稻田

生态持续改善,水系连通激活“绿色脉搏”。水利工程的“活水”不仅滋养作物,更激活了土地的生命力,通过蓄、引、拦、提等措施,桂中治旱乐滩灌区工程目前已连通12座水库、12条河流和900多个沟塘,调蓄灌区内山塘等水源工程年均补水6500万立方米。凤凰镇罗塘村1200亩红土坡地经提质改造,化身为标准化田块,依托北干渠抽水泵站供水,广西来宾田鑫农业有限公司承包了改造的种植环节,负责人庄有寿感叹:“头两年保本,第3年亩产就能破千元。等土地肥力上来,冬闲时还能种马铃薯,这地就算活过来了。”举目望去,广袤田野钻出勃勃生机,成群白鹭掠过碧水蓝天,灌区成了生态画廊。

增进民生福祉,从“饮水难”到“用水甜”。工程不仅灌溉农田,更解决了约150万群众的生活用水难题。过去旧水渠无人维护,跑冒滴漏严重,现在每段渠委派专人巡查,用上了无人机和智能监控,百姓用水按需分配,不再劳心费力。此外,新建了水产养殖池,鳗鱼、小龙虾等特色养殖业兴起,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形成“一水多用”的产业格局。

打造“水经济”产业链赋能乡村振兴

当前,来宾市正以桂中治旱工程为依托,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九大工程”建设,打造“农工贸”一体化产业集群。灌区内,来宾国家粮油一体化示范基地采用“早稻+晚稻+马铃薯”轮作模式,冬种马铃薯3000亩,亩产能达到3吨左右,高产稳产,品质如一;灌区内粮食亩产增加100~150公斤,智慧农业与绿色生态循环模式初具规模。

冬种马铃薯丰收

此外,正在建设的下六甲灌区作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珠江流域综合规划》等规划提出的新建大型灌区,已列入水利部2023年重点推进的60项重大水利工程清单,主要为来宾市金秀县、象州县和武宣县提供生活供水与灌溉保障。目前,桂中治旱乐滩建管局通过清单管理、架设智能化监管系统以及与属地政府建立直接对接机制等举措,全面推进项目建设,预计项目可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0.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0万亩。该局局长罗胜奇表示:“我们要全面调度加快灌区工程建设和田间配套工程建设,让水流到田,努力铸就桂中‘水丰粮稳、产兴业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治水安民,泽被乡里,一渠活水润民心。在旱情与发展的双重考验下,桂中治旱乐滩建管理局科学调度,综合施策,发挥桂中治旱工程的综合效益,润泽良田、滋养万家,书写着桂中大地从“望天田”到“智能灌”、从“旱片”到“粮仓”的时代传奇。正如红水河的清流永不停息,这项“国字号”工程将持续为壮乡儿女的幸福生活注入希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持续巩固桂中地区抗旱保灌的丰硕成果。

南方+记者 李赫

【作者】 李赫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