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已步入慢性病管理时代,患者病程长,诊疗方案复杂,不良反应多样,且存在院外服用抗肿瘤药物的情况。因此,对肺癌患者主动进行长期管理,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肺癌患者管理工作涉及疗效、安全性的评估和管理,治疗方案调整,患者教育等内容。作为肺癌多学科诊疗团队的一员,临床药师在药物不良反应管理、剂量调整及患者教育方面有独特优势。为探索完善医师—药师合作模式和规范的管理路径,推动临床药师充分参与肺癌患者管理工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从规范化、流程化、信息化3个方面推进医药深度协同,以期达成“1+1>2”的肺癌患者管理目标,提升肺癌患者管理质量和效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规范肺癌患者用药管理
为提升肺癌合理用药水平,规范肺癌患者管理,中山一院以小分子靶向药物为突破口,牵头制定《肺癌小分子靶向药物临床合理用药专家共识》。该共识围绕国内外上市的肺癌小分子靶向药物,提出了全面的合理用药和疗效/不良反应监测规范化建议,内容涵盖药物选择、剂量调整、疗效监测、不良反应监测及提高患者依从性等方面。该共识已发表于我国肺癌领域顶尖期刊《中国肺癌杂志》,并在肺癌诊疗相关的医生、药师等群体中广泛传播,为肺癌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重要指引。
建立医药协作管理路径
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牵头,广东省药学会组织药学专家、临床专家和医务管理专家结合美国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研究中心工作经验,对医师—药师协作药物治疗管理(CDTM)的概念和意义、药师资质与管理、CDTM处方与权限、工作流程及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和规范,制定了《医师—药师协作药物治疗管理(CDTM)专家共识》。该共识建议接受过系统培训的药师加入多学科医疗团队,在不涉及诊断评估和治疗方案制定的前提下,由医师授权药师有限处方权,以便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管理服务,从制度层面推进医药深度协同。
基于CDTM模式和《肺癌小分子靶向药物临床合理用药专家共识》,中山一院进一步建立了肺癌患者接受口服靶向药物治疗的医—药协作管理路径,包括患者建档、基线及用药方案评估、长期用药监护3个阶段,构建全面、高效的医药协同患者管理体系。在路径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中山一院药学部组建了一支由临床药师、博士后、研究生、进修生组成的人才队伍,培养了一批真正熟悉肺癌多线诊疗方案、精通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药学人才,打造真正懂医精药的临床药学团队。
多维构建信息化工具
在《肺癌小分子靶向药物临床合理用药专家共识》基础上,中山一院药学部自主研发了“肺癌靶向药物用药指引—中山一院”微信小程序,收录了国内外上市的肺癌靶向药物并及时更新相关信息,为全国医务人员打造手机端信息查询与决策平台。该小程序涵盖药物对比、特殊人群用药、相互作用检索、不良反应管理、用药教育五大功能版块,覆盖临床主要应用场景,有助于提高肺癌患者长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在院内信息化建设方面,中山一院结合智慧化医院建设和医工融合理念,搭建了国内一流的智慧药学平台。平台整合电子药历、智慧药学服务、智慧药事管理3个模块,形成“三位一体”架构,具备智能化管控药事管理指标、智能审方与点评、为住院患者提供全流程药学服务等功能。其中,驻科药师版块以患者为中心,以药学服务为主线,建立起贯穿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整个就诊周期的药学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用药监管。
此外,中山一院依托雄厚的肺癌诊疗临床资源打造“临床—基础—临床”药学研究体系。博士后深耕肺癌耐药机制研究,一线临床药师团队积极推进病例报告、循证药学、真实世界临床研究及共识指南的制订,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促进临床药学学科发展。未来,中山一院将持续优化肺癌患者管理路径,紧跟学术前沿,深化医药协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文: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 赵丽岩
编辑:吴少杰
审核:孙梦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