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文章网

手机版

合理用药+综合管理 骨科共病管理帮中老年守住骨健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14:46:00    

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群,总是会感觉到膝盖发僵,走路半圈就疼;弯腰捡东西也极容易扭伤腰部。这两种情况,正是中老年骨科“常客”——骨关节炎(OA)或者骨质疏松症(OP)惹的祸。随着我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2.8亿,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中老年健康的“沉默杀手”。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骨松中心主任医师徐又佳说,常常在门诊中遇到“辗转多个科室、拿了一堆药品、症状好转不多”的中老年患者。“在中老年人中有一些骨骼疾病,看似不同但发病机制却有相通,如果寻找共管机制,不仅能提高疗效、减少用药,还能拓展新的临床思维。”

共病管理,应对中老年骨骼疾病领域“腿痛医腿、腰痛医腰”的挑战

在中老年骨骼疾病中,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是非常多见的疾病。骨关节炎的核心问题是关节软骨退变磨损,就像关节的“缓冲垫”坏了,可表现为晨起或久坐后关节发僵,走路、爬楼、下蹲时感到疼痛。我国骨关节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骨关节炎患病率为46.3%。

骨质疏松症的核心问题是骨量流失、骨强度下降,主要出现全身骨痛,有时睡觉也会有全身骨骼不舒服、平时颠颠扭扭就可能骨折;特别女性50岁(更年期)后骨量会发生“断崖式”下降。“祸”不单行的是:这两种疾病常常“结伴”出现,年龄增加、缺乏运动、体重管理不良都是它们共同的“温床”;很多老人既有膝盖疼(骨关节炎)又有全身骨痛(骨质疏松)。但目前两个疾病都被当作两个独立的疾病分开诊断、治疗,部分病人只治一个疾病忽视另一个疾病,有的病人疗效还大打折扣。

“有的地方有的老人看病,膝盖疼找关节科、腰背痛找脊柱科,结果药吃了不少,问题解决不满意。”徐又佳主任解释,共病管理的核心是找根源。有些疾病看似不同,但发病机制却有相通之处,通过寻找共同发病机制,可实现合理用药,并提高治疗效率。“有些骨关节炎并非软骨先退化导致,而是软骨下骨先损伤导致,这类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在“成骨-破骨失衡”环节机制相似。因此,这类骨关节炎病人采用骨质疏松症常用的破骨细胞抑制剂治疗,往往会显著改善症状,也显著提高骨量。

“未来,非常希望骨科有‘共病医生’医生培养出来。”徐又佳主任表示,人体骨衰老不可逆转,但畅想科学的“共病管理”可能会让衰老的骨骼搭起承上启下的保护网。

“合理用药+综合管理”多渠道助力骨健康

疼痛是骨骼疾病中影响老年人最重要的症状,但大对数患者对“止痛方法、镇痛药物”充满抵触和恐惧。“很多患者听到止痛药,就担心不是治病,还担心会上瘾。”徐又佳主任表示,骨科常用的止痛药,大部分都是非甾体类药,核心是抑制骨骼疾病的“无菌性炎药”,是治病的一个过程。镇痛反而是“副产品”,这点和部分老年人理解完全不同。这类药能减少疼痛的炎症因子,而非直接“麻痹”感觉神经;只要遵医嘱使用,安全性较高。

另一方面,骨健康需要骨、关节、肌肉“三大法宝”保障;老年人这三者协调又非常需要“非药物干预(训练)”,其中合适的运动、合理的负重、合情的营养是中老年骨健康的基础管理措施。增加蛋白质及蔬菜水果摄入、保持充足日照、进行合理运动(游泳、散步、慢跑、骑车等)都对骨健康有益有利;老年人可在医生指导下,多多开展合适的关节周围力量训练(负重、肌肉力量锻炼等)、合适的关节屈伸强度训练、合适的肌肉平衡训练(双手平举、闭目站立或沿直线行走等)。

最后,徐又佳主任进一步呼吁要做好早筛早防。“50岁以上女性、65岁以上男性女性,建议定期查骨密度和关节影像,充分了解自己的骨健康基线、骨健康差距、骨健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