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记者江斌伟)金黄的麦穗,承载着新疆大麦产业新希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本报全媒体记者就新疆大麦产业发展关键话题,专访了国家大麦青稞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郭刚刚。
记者:此次大麦新品种现场观摩会举行,新疆奇台汾酒大麦制种基地正式揭牌,这对新疆大麦产业发展有何意义?
郭刚刚:这次观摩活动和大麦制种基地揭牌是多方协同合作的重要成果,意义深远。从产业发展层面来看,奇台县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大麦生长提供天然优势。通过现场观摩会,像中啤麦1号这样的优良新品种得以充分展示,让更多人直观感受到科技赋能农业的强大力量。
新疆奇台汾酒大麦制种基地的建立,则实现了科研机构、产区和企业的精准对接。这不仅能确保企业获得稳定、优质的大麦原料,更能推动当地大麦产业朝着标准化、规模化、高品质方向迈进,为新疆大麦产业注入全新活力,开启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记者: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在推动大麦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布局和举措?
郭刚刚: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围绕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从多个维度发力。在品种培育上,我们整合体系内的科研资源,针对不同产区的自然特点,开展针对性育种工作,培育出更适合当地生长的优良品种,有效提升大麦的产量和品质。
在技术推广方面,依托各个综合试验站,我们将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经验直接送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民,让他们不仅会种,还能种出高产、优质的大麦。
同时,我们高度重视产业融合发展。此次与汾酒集团的合作,就是将大麦种植与加工企业紧密连接起来,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让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切实惠及更多农民,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双赢局面。
记者:在推动大麦产业发展中,订单式发展模式起到怎样的作用,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在新疆推动该模式落地有哪些实际行动?
郭刚刚:订单式发展模式是大麦产业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对种植户而言,提前与企业签订购销合同,让他们吃下“定心丸”,不用担心种出来的大麦卖不出去,也不用过多担忧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保障了他们的收益稳定性。对企业来说,这一模式能够确保稳定优质原料供应,保障生产的连续性和产品品质稳定性,实现供需双方互利共赢。
在新疆,我们以奇台麦类试验基地为依托,积极搭建平台,推动当地种植户与汾酒集团等企业建立订单合作关系。同时,为种植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从选种、种植到田间管理,全程跟踪指导,确保产出的大麦符合企业质量标准,以此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
记者:对于新疆大麦青稞产业的未来发展,您有什么展望?
郭刚刚:新疆是我国大麦生产的重要区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我们将依托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的资源和优势,进一步深化与新疆当地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培育出更多更优质、更适合新疆本土环境的大麦品种,不断完善种植技术体系,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同时,我们将积极推动大麦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让大麦产业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增效升级的“金色引擎”,为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