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文章网

手机版

广东佛山累计确诊基孔肯雅热1873例,均为轻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0 19:40:00    

南方财经记者吴蓉 佛山报道

7月20日,佛山市举行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佛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文曦介绍了全市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的总体情况及防控措施。

2025年7月8日,佛山市顺德区在主动监测中发现一起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疫情发生后,佛山主动扩大搜索范围,加强对既往相似症状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截至7月19日,全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873例,其中顺德区1790例,主要集中在乐从、北滘、陈村镇;禅城区49例,主要集中在石湾镇、祖庙、张槎街道;南海区34例,主要集中在桂城街道。所有病例均为轻症病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已有720例痊愈。

疫情发生后,佛山市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建疫情防控指挥部,统筹全市卫健、疾控、城管、教育、商务、住建、交通等部门力量,在国家和省疾控局指导下开展防控工作。一是全面精准开展防控,开展重点地区排查,实施“一村一策”,兜住风险隐患;二是统筹医疗资源力量,落实“四早”原则,准备充足的定点医院、医疗床位和检测试剂,培训医务人员,确保患者得到及时规范有效治疗;三是全域推进爱国卫生运动,聚焦环境卫生整治、孳生地清理、成蚊灭杀三大重点措施,组织专业人员入户灭蚊,90%的疫点村居蚊媒密度已由高风险降到中风险以下,其中33%已降到安全水平;四是全方位宣传动员,发布倡议书和告市民书,普及防控知识,提升全民防控意识。

广东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何剑峰介绍,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在广东,主要是通过白纹伊蚊叮咬传播。这个疾病早在1952年在非洲被发现,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报告过这个疾病,主要分布在东南亚、非洲、欧洲和美洲的部分地区。目前,广东发现的病例均为轻症,但同时也需要关注新生儿,6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慢病患者,这些人群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热容易出现并发症,请及时就医。

他指出,跟大家熟悉的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有“两个一样”和“两个不一样”。一样的是:传播途径完全一样,都是伊蚊传播;防控措施一样,都是对发病人员进行防蚊隔离,灭蚊和清理孳生地和做好个人防护。但不一样的是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更快,比登革热传播快两到三倍;两者症状相似,都有发热、皮疹症状,但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基孔肯雅热是小关节疼痛明显,个别患者持续时间较久。

他强调,该病毒主要通过蚊虫传播,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防控关键在于防蚊灭蚊,伊蚊(花斑蚊)是依靠积水繁殖后代的,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是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

在发布会上,各方与会专家与佛山市相关负责人也呼吁广大市民,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治,不必恐慌,但需高度警惕、积极防控。如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应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主动报告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积极配合治疗。特别是近期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或者有明确的蚊虫叮咬史,可主动向接诊医生说明。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及时、准确地作出诊断至关重要。

另据南方财经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佛山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309家,包括三级医院36家,共有床位数四万五千多张、医护人员七万五千多人,可满足日常及应急医疗服务需求。为保障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就医需求,佛山市加强医疗资源统筹调度,组织各医疗机构落实分级诊疗、转诊会诊制度和院感防控措施,确保病例得到及时规范治疗。全市目前有防蚊隔离床位3696张,可根据实际需要继续扩容,满足收治需求。已指定53家二级及以上医院作为定点收治医院,提供诊疗和住院治疗服务,具体名单已在健康佛山微信公众号发布。

为加快基孔肯雅热病例的筛查和诊断,做到早发现、早诊治,全市核增了35家医院可开展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项目。各医院设置了专门的留观区域,为就诊等候结果的市民患者提供便民服务。佛山市已组织开展多轮的医务人员专项培训,制定了《佛山市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专家指引(2025年版)》及《佛山市基孔肯雅热中医诊治推荐用方(2025年版)》,并组织专家定期巡诊,指导临床科学救治。

延伸阅读:

基孔肯雅热典型的临床表现:

刚开始:通常以发热最先出现,随后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疼痛多出现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指关节等小关节;

2~3天后: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皮疹可出现在四肢或全身,一般3至5天就退疹。

整个病程通常持续5~7天,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个别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2~3个月,甚至更长。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