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文章网

手机版

美联储6月会议纪要:内部分歧加剧 降息时点、幅度仍无共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07:05:00    

智通财经获悉,美联储于7月9日公布了2025年6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纪要。尽管此次会议一致决定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4.25%至4.5%不变,会议纪要透露出美联储内部对于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的分歧日益加剧,特别是在是否年内降息的问题上。

纪要显示,在关税政策调整、通胀趋缓以及劳动力市场边际走弱的背景下,FOMC多数成员倾向于认为“适度的降息在今年某个时点将是合适的”。然而,也有少数鹰派成员坚持当前政策不应改变,凸显美联储在通胀控制与经济增长之间正面临日益复杂的权衡。

根据会议期间工作人员提供的经济评估,美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动能正在恢复。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6%,略低于年初水平。失业率维持在4.2%的低位,非农就业增长稳定,但劳动力参与率和就业人口比率略有下降。与此同时,消费者支出和企业固定投资仍表现稳健,尽管家庭和企业信心指数仍处低位。

会议纪要指出,企业投资存在“前高后稳”的趋势,一季度由于预期加征关税而提前进口设备,导致投资激增,而二季度则趋于平稳。在住宅房地产市场,高信用评分家庭仍可获得贷款,信用宽松,但低分群体贷款条件依旧趋紧。

对于消费者行为的观察显示,中低收入家庭开始转向更低价品牌和商品,对价格变化敏感性增强。这一趋势可能意味着关税所带来的价格上行压力将更容易传导至弱势群体,进而影响整体消费结构。

关税影响未明 通胀预期谨慎乐观

值得注意的是,纪要强调了对通胀前景的不同看法。一方面,多数委员认为由于特朗普政府宣布的多项新关税,部分价格可能会面临暂时性的上行压力;但另一方面,部分委员认为企业可能会通过压缩利润率、调整供应链或延迟调价等方式缓解成本传导,使关税的通胀效应总体有限。

具体来看,多位委员认为,关税引发的价格上涨可能是“一次性冲击”,不具备持续性;而部分委员则警告,若物价上涨持续时间超出预期,可能会动摇长期通胀预期锚定,特别是在中东地缘政治风险、全球能源价格波动加剧的背景下。

在通胀预期方面,大多数委员认为长期预期仍然牢固,但短期预期有所上扬,部分企业和消费者对未来几个月物价上涨持谨慎态度。

分歧加剧:年内降息是否启动?

此次会议最受市场关注的焦点,是FOMC成员们对未来利率路径的判断。纪要显示,“多数”委员认为年内降息是合适的,尤其是在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压力可控的前提下。其中,“少数”委员甚至表达了在7月29-30日的FOMC会议上降息的意愿,暗示若数据符合预期,可能迅速行动。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委员坚持认为2025年全年都不应降息,指出通胀依然高于2%的目标,短期内经济表现依然韧性十足,过早宽松可能引发新一轮价格上行。

此外,还有几位委员指出,当前的政策利率“可能已经接近中性水平”,意味着即使未来启动降息,空间也相当有限。部分委员明确提出,后续政策调整将高度依赖数据表现与不确定性演进。

“美联储传声筒”Nick Timiraos表示,美联储会议纪要揭示了一些我们已经知晓的事情,官员分成三大主要阵营:年内降息但排除7月(主流阵营),全年按兵不动,主张下次会议立即行动(纪要显示仅“少数”与会者支持,暗示即美联储理事沃勒与鲍曼)。会议纪要还指出,“几位与会者表示,目前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可能不会比中性水平高出太多。”换句话说,除非经济显著放缓,否则即便重启降息,后续降息空间也将十分有限。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 财政风险引发担忧

会议纪要还评估了金融市场与货币政策操作的最新情况。与会期间,美国国债收益率温和上涨,短期利率上行与政策路径预期调整一致,而长期利率上升则反映出市场对美国财政可持续性问题的关注增强。

此外,尽管4月贸易政策调整曾引发市场波动,近期数据显示市场已逐步消化关税冲击,美元指数略有走弱,市场流动性整体良好。美联储继续维持隔夜逆回购操作与回购操作的流动性支持机制,并自6月26日起扩展早间操作频次,以保障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SOMA资产组合方面,自2022年6月启动资产负债表缩减以来,资产总额已减少2.25万亿美元。根据交易台调查,大多数市场参与者预计美联储将在2026年初结束缩表,届时资产总规模将降至GDP的20%左右。

7月会议或成政策拐点?

随着7月FOMC会议临近,市场对美联储是否启动2025年首次降息充满期待。纪要中透露出“年内适当降息”的主流倾向,但尚未形成全面共识。关键变量仍将包括:核心通胀是否持续缓和;劳动力市场是否出现进一步走弱;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是否继续变动;全球经济是否出现同步放缓。

目前,利率期货市场隐含的预期显示,投资者仍普遍押注7月或9月将是政策拐点。若届时关键数据未见恶化,温和降息的窗口或将开启。

本文源自智通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