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合作,推出“抗战回望”系列,选取抗战期间的报纸、图书、日记等史料加以介绍,希冀带领读者前往历史现场,触碰抗战时中国军民的精神与生活。
国民政府时期,五月是一个纪念日与国耻日众多的月份,如五·一、五·三(济南惨案)、五·四、“双五节”(孙中山1921年于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五·七与五·九(《二十一条》)、五·一六(中俄《瑷珲条约》)、五卅惨案等,这些纪念节日都来自近代的重大政治事件,故而五月对于当时处于内忧外患中的中国人来说有着格外浓厚的政治意味,在这一特殊的时间段中,国人不仅要回顾过去,更准备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本文介绍《五月国耻纪念专号》,展现几十年前,中国人在五月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五月国耻纪念专号》
《五月国耻纪念专号》一书由安徽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编印于1934年6月,此时正值“国难时期”。民众教育馆为民国时期进行社会教育的机构,其前身通称“通俗教育馆”,以“开通民智,改良风俗”为宗旨,民国初年即已设立。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各地的通俗教育馆等社会教育机构由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定名为民众教育馆,并进一步在全国各地城乡普遍推进其建设。安徽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设立于安庆,《五月国耻纪念专号》一书实际上是该馆所办刊物《民众旬刊》中间三期的合辑。
一开头,该书直指五月为“不堪回首”,并称“日本残酷无情的炮声,依然轰不醒得过且过的同胞,东北四省失陷的警钟,依然敲不醒醉生梦死的民众”。为此,安徽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特地在“我们国家历史上国耻最多的五月”举行了一个“五月国耻纪念展览”,最大的目标便是“一方面使一般民众对于本国过去所遭受帝国主义者的一切残酷侮辱的行为,有一个原原本本的认识,而揭破他们的‘亲善’和‘共存共荣’的假面具,一方面使到本馆参观的民众,明白了国家过去的耻辱由来,要深深的静想一下,来坚决的养成知耻和雪耻的见解与精神,来养成和敌人不相并存的宏愿与魄力”。
继而,该书指出“‘游行’、‘请愿’、‘卧轨’、‘绝食’,这固然是无补时艰,可是,现在就连那些热狂的行径都没有了!是沉着应付吗?不是,整个的民族,已趋于‘过一天算一天’的极端消极之下苟且偷生了!”该书的言辞激烈,可见一斑。
具体而言,“五月国耻纪念展览”是将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5月发生的这几次国耻事迹,绘制各种图表,悬挂于讲演厅内,并请国内各界名人题词,同时让小朋友画漫画。在“五卅惨案”纪念日,安徽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则举行化装讲演(因为一般人对于听讲演的兴趣不大,所以在化装讲演中,为了鼓励听众来听讲演,讲者装扮成和讲词中一样的人进行讲演,就像戏剧一样)、化装表演《卧薪尝胆》(剧本为熊佛西所写)。

书前刊载的具有鲜明卧薪尝胆风格的问答
在书中,作者指出中国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可证中国之不会灭亡,并引用费希特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与此前陈立夫的演讲证明这一点。接下来,作者认为应该要鼓舞民族的自信力,就民众教育馆而言,首先就要在公共场所多多陈列我国古代伟人的遗像和事迹,并时常在这些地方讲演古代伟人的事迹,多多编印民族英雄的传记、沙场战士的歌词。作者所说的这一点的确见诸后来抗日军民的许多具体实践上。
而后,作者指出当前中国的一大问题是不能团结,如此前抵制日货不了了之,现今日货进口依然猛增。对这一问题,作者举出此前法国出兵占领德国鲁尔区,因遭受德国人民消极抵抗而失败;五代十国时期耶律德光因遭受地方民众抵抗而无法长期占领汴京,感叹“不图中国人难制如此”;五卅运动时广东国民党政权抵制英货迫使英国让步与北伐期间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为例,证明民气可用,中国更是如此。
这一节作者所罗列的各项未必完全合乎事实,其叙述未必全面,判断也未必正确,但是这至少反映出了那一代许多中国人的内心想法。基于这一点,作者呼吁办理民众教育馆的同志,“利用乡农酬神演剧、朝山进香,或其他集会的时候,深入农村演讲团结御侮、挽救国难的方策,并拿古今中外可作模范的事实来证明”。
接下来,作者指出中国有一个十分致命的问题便是社会缺乏秩序,如果社会有秩序,面对外敌入侵也自然能够团结御敌。对此,作者主张要厉行新生活运动,民众教育馆则应该在民众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进而“使国民生活都能军事化、纪律化,期养成严肃的社会秩序,以形成极大的民族力量”。
之所以中国人没有秩序,作者认为是因为“受了数千年来传统思想所笼罩”,具体说来,则是“中国自两晋南北朝以后,民风即日趋于柔靡,唐朝中晚而降,复趋于文弱,宋朝以后各代,接其余波,复讲空疏之理学,以致构成民族萎靡懦弱、贪鄙、偷惰、淫妄等劣根性,社会上遂充分表现颓唐、散漫、营私、苟且等现象,而无整齐严肃之精神”。
作者的这一概括自然未必合乎历史事实,不过笔者无意于在此指出这一说法的问题,值得玩味的是,尽管这篇文章前面曾经强调新生活运动的意义,并且在中国人的问题的判断上,也与新生活运动的目标基本一致,但是在问题的归因上,对于传统特别是对于理学的批判显然异于新生活运动乃至国民党高级政要的看法,由此亦可反映出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向官民灌输主流意识形态时,却很有可能收获的是思想的多元与矛盾。
而后,作者引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提纲》中有关社会秩序的一节佐证中国社会的失序及其危害,但是这一引述似多少与作者自身的想法相矛盾,因为梁漱溟在这一段话前面即强调“此社会向下破坏沉沦之所由致,主要在其内部之矛盾冲突;而此矛盾冲突则为外界潮流国际竞争所引发”。也就是说,梁漱溟的立场与作者所持的立场看似是完全相反的,由此多少折射出了当时中国思想的纷乱。
说到这里,这本书的作者们的背景就值得考察了。就今天所见的史料来看,安徽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并无明显的立场,其时任馆长方明则相关资料很少,目前仅可知其曾留学法国学习艺术,其在国内曾经从事的职业亦是艺术方面的工作。由此可见,尽管在该馆工作的人都应该是当时社会上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般人,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但是这本书字里行间却多少流露出一定的左翼立场,如对学生运动的支持、对人民力量的强调、对传统的批判等,可见当时的社会生态。也许正是因为其左翼立场才会导致其认同梁漱溟的观点,亦即认为中国社会的失序是由资本主义乃至帝国主义所导致的。吊诡的是,这本书却又刊载了若干页国民党政权各中高级政要、社会名流为此次“五月国耻纪念展览”的题词。

展览会的部分展出内容
这本书中,作者主要以德国为学习对象,除了鲁尔区的例子以外,还举出德国常常让学生在积雪很深的操场上进行体育锻炼的例子,以说明德国社会秩序的养成。与之对应,在本书最后引述一段马克斯·韦伯的演讲:“在像英国这样的发达民族中,人们并不需要被每天提醒他们的经济成功如何依赖于他们民族政治权力的国际地位,因此这种民族的广大群众在为自己的日常油盐酱醋操心时一般并不具有时时关心其民族政治利益的本能,事实上也没有必要期待他们具有这种本能。但在重大时刻,例如爆发战争,这些大众同样立即从内心深处意识到民族权力的至关重要性……民族国家立足于根深蒂固的心理基础,这种心理基础存在于最广大的国民中,包括经济上受压迫的阶层。只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这种政治本能乃沉淀在大众的无意识层次。”
无论是在马克斯·韦伯还是当时的中国人看来,国人其时自非“英国这样的发达民族”,故而并非面临战争时即可自动唤醒内心中的民族主义热情,否则这本书中随处可见的作者对于国人沉睡不醒的指责乃至于近代中国百年历史中先行者们对于唤醒国人的努力就成了无的放矢。但即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终将沉睡不醒,本书作者所说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恰恰可以说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沉淀在大众的无意识层次”中的东西,而广布于中国社会各界,从城市到农村的人民心中。

展览会上“小朋友的呼声”
所幸,这一长期艰巨的努力终于在抗日战争见到了最大的成效。而这本书所展现的现实则告诉我们,最后抗日战争所取得的成就,也少不了遍及全国的民众教育馆今日已不知他们姓甚名谁的工作人员向城乡民众进行民族主义教育这一份功劳。

抗战文献数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