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入上亿“真金白银”,整治提升沿江两岸90多家工业企业,还街道河畅岸绿,这是对一条母亲河的深情;
在寸土寸金的开发区“留白”五分之一“不开发”,投入数亿元建湿地保护区,这是对一群候鸟的守护;
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将污染企业拒之门外,从昔日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卖风景”的美丽乡村,这是对一份乡愁的眷恋……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20年来,制造业大市宁波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保持持久定力、展现战略担当,探索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空气质量连续8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9%,创历史新高。
从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城市,到全域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从昔日东海之滨的资源小市、长三角南翼的工业重镇,到省森林城市县域全覆盖,宁波,在可持续发展的坦途上,阔步迈入青山绿水间。

(一)
定格“大生态”
走在如今的余姚江边,时常可见“水清鱼跃”的景象。而多年前,姚江两岸企业每年排放污染物近万吨,江面死鱼事件时有发生。
“守护”一条江,宁波从顶层设计入手,顺应民生新期待。
宁波在全国率先为一条江立法,并接连出台十多项治理措施。如今姚江水质越来越好,污染物排放对姚江水体影响大幅度减少。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制造业大市如何答好两道题?
“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生态立市”,宁波构建起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早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搭建“四梁八柱”,制定最严密、最严格制度。
制(修)定《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宁波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关于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等;
出台《宁波市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实施细则》锁定7类行为举报范围,给予最高50万元的奖励;
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方案》推进经济社会全域化绿色变革;实施《新时代美丽宁波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
——因地制宜,擘画山水格局。
在9365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内,一条无形的红线决定着未来宁波“山、水、城”的生态格局。
按照优先保护区、重点管控区和一般管控区,对254个环境管控单元实行分类管理后,全市陆地优先保护面积增加68.88平方公里,实现“应保尽保”;
实际可准入三类工业项目土地面积增加110.19平方公里,预计新增逾3000家企业可享受“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红利。
以红线为界,宁波筑牢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理念,不遗余力守护重点区域生态和生物多样性:
四明山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77.5%,近岸海域水质逐步改善。整合形成“1+23自然保护地体系”,拥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约130种。

(二)
“加减”见真章
如今的中心城区早已告别“工业烟囱”的历史。
曾经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宁波城区烟囱林立,依靠资源要素的粗放式发展已无法持续。
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向绿而行,宁波加快多规合一,让空间“更优”,为全国打样——
首个覆盖全域“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蓝图”。
向绿而行,宁波坚决向黑色“GDP”说“不”,从“造烟囱”转为“淘三高”——
在全省率先对不锈钢行业和铸造业实施差别电价,利用价格杠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对镇海九龙湖镇40多家紧固件企业的酸洗废液进行集中处理,实现行业集群发展;
深化“亩均论英雄”,加快“腾笼换鸟”“工业上楼”,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和园区循环化改造……
一组数据可见一斑:三大国家级开发园区全部创成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污染物减排保持较高水平。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4.9%。
向绿而行,宁波锲而不舍向污染宣战——
保蓝天。
禁燃区不断扩容、黄标车整治持续推进……通过源头替代,改革健全中小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收集治理活性炭再生服务监管体系等,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17,全省排名第3,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23。
护碧水。
全省率先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启动“甬有碧水”攻坚行动……控源、截污、生态提升、近岸海域整治等一系列治水举措,换来的是,全市近岸海域国控点水质优良比例52.9%。东钱湖获评全省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梅山湾建成省级首批美丽海湾。
守净土。
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宁波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能力总体规模全省第一;生活垃圾实现分类全覆盖和处置“零填埋”……市本级获评首批省级四星级“无废城市”,7个区(县、市)获评星级“无废城市”,数量居全省首位。
“加减”见真章。宁波,以生态文明建设重塑城市基因。

(三)
“萤火”汇星河
每逢暑假,海曙洞桥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宁波海洋研究院实践创新基地、宁波钢铁等一批“美丽线路”成为中小学生热门的“打卡地”;
在各大餐馆,不少市民点菜时服务员会主动提示菜品数量,就餐后将剩菜打包,光盘行动已成普遍自觉行为……
生态建设,人人都是参与者、实践者。
7年前开始,宁波启动环保设施单位向公众开放,构建多元参与行动体系,政企民共绘绿色发展同心圆。
截至目前,宁波共设立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61家,其中“新四类”25家,数量居全国前列。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志愿服务到行动自觉,“不负青山,赢得金山”的理念,正融入越来越多宁波人的血液。
40多支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实现数字化管理,正式注册志愿者超1万人,一张全民共护生态环境的大网越织越密——
慈溪,一次杭州湾湿地拍鸟拯救“小天鹅一家”的经历,让施建庆从此成为一名“鸟叔”,并成了慈溪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6年多来,协会已救助2500多只鸟儿,其中二级保护动物542只,协会成员也从最初的50人增加到了1150多人;
北仑,以“绿满港城环保公益服务中心”为核心,10支志愿队伍守护一方蓝天碧海。“绿手环”协会百名环保监督员,促成宁钢脱硫改造等20余项技改;
象山,守护“神话之鸟”,连续10年成功招引中华凤头燕鸥,并成功孵化出209只雏鸟,占世界各类繁殖地孵化总数的80%以上,为全球濒危物种和海鸟保护提供了示范。
美丽宁波,共建共享。
统计显示,宁波持续10年开展“守护海岸线”活动,累计开展净滩行动2560次,清洁海岸累计超1200公里;“甬有生态”亲子课堂公益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普及生态环境知识,累计参与人次超2万。
万千萤火汇星河。
当更多市民自觉成为生态志愿服务的一员,宁波用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从烟囱林立到绿满港城,从环境治理到生态赋能,这座千年商埠正以全域之美,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