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是一种氛围”——步入上海书展主会场上海展览中心,主题雕塑下这行标语与“我爱读书,我爱生活”呼应,恰是盛夏八月上海书展的鲜活注脚。书迷翘首以待的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近日开幕,双主场开了先河——上海展览中心与上海书城共同担纲,4.2万平方米空间成为书海,1267场活动邀读者共赴书香之约。(据上观新闻8月14日报道)
冒着酷暑排队入场,席地而坐捧卷阅读……这是上海书展最常见的场景。在这个网购图书方便快捷、知识类短视频满天飞、AI教人“一分钟读完一本书”的时代,为何还有那么多人顶着烈日、越过人群,奔赴一场书香之约?
书展不仅是一场图书的集市,更是现代人寻找精神栖居地的一次旅程。在这里,人们通过书籍与自我对话,与他人连接,与城市共鸣。
书展上最动人的风景,是那些沉浸于阅读的各色面孔。在儿童图书展区,孩子们团团围坐,眼睛发亮地听着故事姐姐讲述绘本;文学沙龙区,银发读者与青年作家热烈讨论小说细节;休息区长椅上,上班族利用午休时间安静地翻阅一本新书……通过共同的阅读行为,原本陌生的人群之间建立起无形的情感链接,书展现场仿佛变成一个巨大的阅读空间,展现了图书作为社会黏合剂的独特力量。
伴随着全民阅读的深入推进,如今的读者对于实体书的需求,已不再是满足快餐式的阅读供给,因为互联网和手机完全可以实现人们对浅阅读的需求。正如读者所说,线下的体验感、触摸感、真实感,是线上渠道难以复制的。他们之所以选择在书展现场购买纸质图书,看重的就是图书的品质,从内容到装帧,集品读、鉴赏、收藏于一体,能够带来丰富且持久的阅读体验。而书展等活动的定期举办,不断向读者传递着倡导阅读的文化信号,引导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名家讲座、新书发布、阅读分享、故事汇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也不断激励和引导人们爱上阅读,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读者不仅需要图书,还需要一些从图书衍生而来的小确幸。在书展现场,各大出版机构集中展示与图书相关的文创产品,从另一个角度诠释“阅读之美”。上海译文出版社源自莎士比亚诗作的“永夏花园”系列文创,中华书局以古典文学封面为设计原型的竖排手账,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鲁迅金句冰箱贴……这些既有文艺范儿又接地气的文创产品,以其独特的创意与文化深度,成功消解了年轻一代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疏离感,成为图书之外的爆款产品。
“阅读+”新业态的融入,打开了全民阅读的更多入口,为读者提供更多元的休闲体验。比如七猫、喜马拉雅等互联网平台亮相上海书展会场。七猫布局短剧赛道,推动站内图书IP向影视转化;喜马拉雅根据通勤路上、工作学习、放松运动等不同场景,推荐不一样的有声书内容。在阅读跨界生活展区,上海老字号集市颇受欢迎,西嘻影业、浦东美术馆等成为跨界展商。上海书城各个楼层则设置了众多展览活动,包括山西古建壁画主题展、国风刺绣艺术展、“探秘兵马俑”VR体验展等,助力书展进一步跨界破圈。
此外,书展周边商场等推出多项凭书展电子票根享优惠活动,充分发挥文旅商体联动效应。这种溢出会场的书展效应,也让城市书香味儿更浓,让生活因阅读而更加精彩。(张晓华)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