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文章网

手机版

省地矿专家彭玉明:一把铁锤走世界,带领团队完成济南轨道交通建设与泉水地下流场勘察研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11:33:00    

地质工作需要长期在外、风吹日晒,十分艰辛与不易。地质人也常被形容为“一把铁锤走世界,阅遍群山始见金”。

“作为一名地质人,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在肩,金在地下,更在脚下,艰辛走过的一山一水一寸土都是我们地质人的金山银山。”5月2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省”科技人才系列记者见面会上,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彭玉明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他说,当前,我国地质工作承担着如何更好地在服务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化对地球系统科学的认知,解决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提升灾害预警等重要职能。正在启动实施的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面向深地国际前沿、立足国内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作出的前瞻性部署。然而,地球深部探测仍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如高精度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高温高压环境下的超深钻探技术、深部矿产资源勘查及评价技术、深地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等。针对这些技术上的突破对保障资源和深地工程安全、解决深部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提升科研能力、推动工程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工作中常常需要解决复杂地层及高温高压环境下不同矿种的钻探及高温钻井液问题。彭玉明介绍,以深部钾盐矿钻井液研发为例,他们在非洲某地区开展深部固体钾盐矿勘查时,其特殊钻井液及配方就受到西方某国的技术封锁。通过国内科研人员几百次的场景模拟测试和现场中试,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研发成功了基于一种油基材料的钻井冲洗液技术,解决了可溶性盐矿资源的勘探难题,同时为后续勘查节省上亿元勘查资金,提交近20亿吨KCL资源量,为我国在境外钾盐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地质工作中,要克服高原山区、戈壁沟谷、低温缺氧等野外环境制约。为此,他们创新解决复杂环境下的地质勘查保障体系、研发基于无人机平台的半航空地球物理探测等技术,有效提升了地质勘查效率。

在地质勘查过程中,会获取大量的地质测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钻探及测试等多源数据,如何快速进行数据处理和地质建模预测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地质大数据集成与深地数值模拟算法的应用,他们还建设了省内首个“智慧地矿”系统,显著提升了团队核心能力。

从一名野外技术员做起,彭玉明坚持在地质实践中成长和创新,历任技术负责人、主任工程师、院总工程师和局总工程师,先后带领团队完成了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和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勘察、济南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黄河三角洲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济南轨道交通建设与泉水地下流场勘察研究以及全省不同比例尺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等100余项地质勘查与科研项目。

作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如何将个人事业发展与国家重大需求结合起来? 彭玉明说,他从河北地质学院(现为河北地质大学)毕业加入山东省地矿局这支队伍以来,从事地质工作近30年,始终赓续着“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经历的地质工作领域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在不断拓展,从传统的基础地质调查延伸到服务重大工程建设、从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延伸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新时代地质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做到个人事业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 彭玉明认为,一是要坚守事业执着。地质工作虽充满艰辛,需要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但只要坚守事业执着,跋山涉水体会的就是山川之美、风餐露宿品尝的就是大地之韵。一代代的地质人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工业粮食”,又何尝不是将个人事业融入国家需求呢?

二是要坚持需求导向。新时代的地质科技工作者,要聚焦国家在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和政策导向,围绕深地探测技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矿山生态修复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等加强科技攻关,解决地质科技问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地质力量。

三是要扛牢使命担当。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勇于创新,加强与不同领域科研人员、企业等的合作,形成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创新团队。尤其是在当前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更需要推动地质大数据与AI算法的结合,构建“大协作”网络,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通过攻克重大地质关键技术难题,充分展现地质科技工作者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实践担当与创新力量。(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范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