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从李女士脚背取出玻璃碴。受访单位供图
医生从李女士脚背取出玻璃碴。受访单位供图
深圳新闻网2025年7月22日讯(深圳晚报记者林涛)近日,深圳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接诊了一例特殊病例:李女士因右脚背持续疼痛就医,手术竟取出藏匿了8年的4毫米玻璃碎片。医生诊断其为异物肉芽肿——一种因异物长期刺激引发的慢性炎症。专家提醒,皮肤外伤后若处理不当,可能埋下健康隐患,微小伤口也需规范处理。
8年前,李女士发现右脚背出现一个小肿包,李女士表示:“就像是蚊子叮咬的那种,当时没在意,去年才发现有个疙瘩,扣它的时候就会痛。从摸着痛变成了蹲下、扭动都会痛,甚至有时候走路都隐隐作痛。”
近日,疼痛加重的李女士来到深圳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就诊。超声检查显示,这个约6毫米×6毫米的肿块内部存在一条4.4毫米×0.6毫米的条状强回声。“这不是普通的小肿块。”主治医师冷少龙表示,“里面可能有个异物。”于是,李女士决定接受手术切除治疗。冷少龙在术中发现,包里面竟然是一个玻璃碎片。
经过医生反复追问,李女士才回忆起,“八年前,整个浴室镜面破碎,当时我在收拾大的玻璃碎片并没注意到(小玻璃碎片扎进脚背)。”这块玻璃碎片就这样在她的脚背里“潜伏”了整整8年。
医生解释,这是典型的“异物肉芽肿”。当玻璃碎片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调动巨噬细胞等将其包围,形成结节状病变,从而产生慢性炎症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潜伏数年,初期症状轻微,但随着时间推移,异物持续刺激周围组织,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
异物肉芽肿是机体对无法降解的异物产生的慢性炎症反应。医生比喻:“就像城墙被‘外敌’攻破后,免疫系统立即启动防御工事,将入侵者层层包围。”临床表现为皮肤结节、硬块或反复溃疡,颜色可能呈红、紫或正常肤色,易被误认为普通肿块或蚊虫叮咬。
针对异物肉芽肿的治疗,需根据病情个体化选择。对于明确异物存留且有症状者,手术切除是首选方案;若合并感染,需先抗感染治疗。一旦出现外伤怎么办?专家建议:外伤后立即用流动水冲洗;用聚维酮碘等消毒剂消毒;若伤口较深务必就医。医生提醒,尤其是从事装修、园艺等从业者作业时要佩戴防护装备;若发现皮肤有不明肿块、久治不愈的溃疡或按压疼痛的结节,应尽早就医。早诊断、早处理,才能避免异物长期潜伏带来的健康风险。
来源:深圳晚报